不管你承認與否,這些年發(fā)生的一系列震驚全網的性侵幼女案中,加害人多是披著金光閃閃外衣的所謂成功人士,而受害人多是普通甚至貧困家庭的女孩。
這種現象里,有著人性的惡意,強弱的對比,更是我們呼吁法律必須嚴懲的最后希冀。
1 .
小小的女孩,夭折在青春。
12月16日。
成都瀘州商會常務副會長邱吉林,性侵女生小小(化名,案發(fā)時未滿14周歲)一案,在成都市雙流區(qū)人民法院開庭。
非常遺憾的是,作為案件的受害人,女生小小再也看不到這場為自己討要公平的年終審判。
14歲的她,早在半年前,選擇了從11樓家中縱身一跳,夭折在傷痕累累的青春里。
女孩小小
盡管,在多事的2020年,不斷有花一樣的生命,以如此悲愴的方式消逝,但女孩小小的枯萎,依然值得關注和書寫。
因為,這場交織著 商人和幼女、網絡和青春、性侵和粉飾、傷害與審判的悲劇,通過一個小小的切口,讓手握公權的國家機器和撫養(yǎng)孩子的為人父母,看見諸多。
2 .
懵懂的年紀,兇險的搭訕。
女生小小的悲劇,始于一場偶然的網絡“搭訕”。
2019年8月20日,還在放暑假的初中女生小小,在手機上添加了一個陌生人。
這個人,就是46歲的邱吉林。
邱吉林
網絡上,無知單純的13歲女孩,和成熟內斂的大叔相談甚歡,殊不知一張獵殺的大網,正從女孩頭頂悄然降落。
邱吉林先以 發(fā)紅包、送禮物、說情話的方式,取得女孩的信賴和好感,營造一副多金豪爽又正派紳士的人設,吸引女孩步步淪陷。
等不諳世事的女孩,以為自己就是那個被好運挑中的灰姑娘時,溫煦和善的大叔,才漸漸露出猙獰邪惡的真面目:
“拍裸照,拍隱私部位,發(fā)給我看。”
收了禮物和紅包的女孩,陷入難堪,但在極不情愿中,還是選擇了照做:
在一個40多歲老男人的糖衣炮彈和軟硬兼施中,這 個13歲的初中生 就像一只迷失在茫?;脑铮灰袄寝粼阝惭篮屠ο碌男“淄?。
無知和羞恥,讓她不知道這是災難的開始,亦不知道向身邊人求助。
電影《熔爐》
正是這種羞慚和退讓,最終吞噬了她花骨朵兒一樣的性命。
3 .8次性侵,2次炫耀。
12月16日庭審中,檢察機關在控訴狀里,這樣寫道:
2019年8月至12月期間,4個月里,邱吉林在明知少女小小未滿14周歲的情況下,依然采取金錢利誘、威逼強迫等手段,在雙流區(qū)的酒店里,先后8次和小小發(fā)生性關系。
期間,邱吉林還把自己性侵小小的過程,拍攝成視頻,傳播給自己的朋友。就像殘忍的獵手,展示自己鮮血淋淋的戰(zhàn)利品一樣,恬不知恥地炫耀。
小小母親的控訴
他全然忘記了,自己也曾是弱肉強食的鏈條里,那卑微弱小的末端。
邱吉林出生于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鎖口鄉(xiāng)大山里。
13歲就輟學打工創(chuàng)業(yè),吃盡苦頭,遭盡惡意,還因性格剛硬打傷人,坐過三年牢。
幾經沉浮成敗,他終于在城市站穩(wěn)腳跟,光宗耀祖地成為出人頭地的那類人,靠做水杯廚具發(fā)家,成了瀘州商界的“杯壺先生”。
但,得意忘形和過度膨脹,讓他把魔爪和獸欲,伸向少女。
邱吉林的公司和信條。
他以裸照威脅,逼迫13歲女生小小就范,任他蹂躪;
得逞后,他用手機拍攝記錄下性侵過程,還留下小小媽媽和親戚的通訊方式,以此控制女孩,必須隨叫隨到,否則就把她的裸照傳給親朋;
為了“嘗更多的鮮兒”,他甚至鼓動小小去游說班里更多女孩,來當他的玩物……
誰能想到,人群里,圈子中,社交平臺上,那個頂著諸多頭銜和榮光的邱吉林,私底下是如此齷齪浪蕩一個人。
甚至,連國法和人倫,都不放在眼里。
只是,上帝欲讓一個人滅亡,必先讓他猖狂。
以為可以操縱他人性命的狂妄之徒,最終必然跌倒在拿不到臺面上的淫欲溝壑里。
4 .流產之后,未獲新生。
今年2月3日,小小身體出現諸多異常信號。
在媽媽的陪同下,她到醫(yī)院檢查,被確診已懷孕15周、近4個月。
媽媽朱琴華,又悲又憤,選擇了報案。
2月4日,成都市公安局雙流分局開始立案偵查。
但很快,邱吉林被取保候審。
此后4個月內,他依然暢通無阻地坐高鐵到處出差,在社交平臺上推銷自己公司的產品。
儼然一副“誰也奈何不了老子”的狷狂。
6月14日,邱吉林社交平臺上的動態(tài)。
這邊,歷經了引產的女生小小,選擇了暫時的休學,在身體創(chuàng)傷和周遭流言里,每天都在做噩夢:
“女兒躺在床上,整夜哭泣,情緒起伏特別大。”媽媽朱琴華說,噩夢連連的小小,最終被確診為重度抑郁癥,天天哭著問她,“媽媽,他們?yōu)槭裁床话亚窦肿テ饋恚克麄兪裁磿r候把邱吉林抓起來?”
對法律、對人性、對社會都匱乏了解的女生,在身心劇痛和可畏人言里,看到傷害自己的人逍遙法外,而受傷的自己卻跌落絕望,羞恥和困惑,讓她心懷絕望,也無法自處。
5月8日,成都市公安局雙流分局作出鑒定書:
邱吉林就是小小引產胎兒的生物學父親。
這就意味著:
性侵事實成立。
但,直到6月23日,邱吉林還在抖音上推銷自己公司的“旋轉式茶水分離杯”,處于出行和言論均自由的狀態(tài)。
證據面前,法律并未有效跟進。
直到6月28日,女生小小從11樓墜亡,邱吉林才被逮捕。
我們不清楚:
作為知名企業(yè)家,邱吉林和他的社會影響力,讓他在犯罪后有沒有得到某種公權力的庇護,才導致案件進展如此緩慢。
我們看到的是:
女孩以死追責后,案件確實得到了神速進展。
這一慢一快之間,隔著陰陽和邪正,也橫亙著一個再也醒不來的如花生命。
5 .她離開人間,他并無歉意。
決定自殺前,小小在快手上曾寫下這樣的遺言:
世界上又將有一個女孩離去。
她通過好友留給媽媽的遺言是:
“媽媽,這個世界上,我唯一放不下的就是你。
我離開后,你不要哭不要傷心,你是一個特別好特別好的媽媽,下輩子我還做你的女兒!”
傻孩子,既然有此生,何必奢望來生?
還是說此生過于傷痛,只愿來生活得輕盈。
根據我國《刑法》第二百三十六條規(guī)定:
奸淫不滿14周歲幼女的,以強奸論,從重處罰。
致使被害人重傷、死亡或者造成嚴重后果的,可判處有期徒刑、無期徒刑或死刑。
12月16日,面對檢察機關的指控,邱吉林承認曾和小小發(fā)生性關系,但他同時狡辯:
他并不知道小小的年齡,只是做了一個男人該做的事情。
對此,小小的母親氣憤地說:
邱吉林通過小小就讀的年級和同學,完全清楚小小的年紀。
這個人渣的意思,強奸是正常的男人都該做的嗎?!
她同時提出,不會接受邱吉林的任何道歉,希望法院重判。
這個案件的難點在于:
邱吉林為了脫罪,堅決否認自己知道小小未滿14周歲;
他雖然承認了和小小存在性關系,但由于小小的自殺,是性侵害數月之后才發(fā)生,所以,法律將如何給一個已逝的少女公道,我們拭目以待。
只是,這起悲劇后面潛藏的4個真相,依然值得看見——
6 .一個女孩要闖過多少關,才能安穩(wěn)度過這一生?
從全國人大代表吳天喜性侵幼女案,到海南校長和公職人員帶小學女生開房案,從上市公司老總王振華性侵9歲女孩案,到成都知名企業(yè)家邱吉林性侵13歲少女案……
王振華
不管你承認與否,這一系列震驚全網的幼女性侵案中,加害人多是披著金光閃閃外衣的所謂成功人士,而受害人多是家庭普通甚至貧困的女孩。
這種對比中,有著強弱的懸殊和駁雜的人性,更有著微妙卻鋒利的真相——
①比韓國素媛案更值得關注的,是中國小小案。
這幾天,韓國輿論因為素媛案,簡直鬧翻了天。
我們當然對這世界上的每個受害者,葆有悲憫和善意,但恕我直言:
相比發(fā)生在異國他鄉(xiāng)的素媛案,成都14歲女孩小小的遭遇,更值得國人關注。
因為,素媛案是典型而兇殘的性侵,而小小案,卻有著 隱秘權力的異化:
道貌岸然的成功人士,懷著對法律和幼女的蔑視,借助游走黑白兩道的影響力,裹挾主持公平正義的法律,用不帶刀的惡意,合謀奪走了一個少女的性命。
這里面,不僅有惡魔的欲念和犯罪,還有公權的遲疑和緩慢。
小小的死,起源于性侵和抑郁癥,也有對魔鬼得到庇護的不公和憤慨。
②孩子18歲之前的傷,都藏著父母缺席的悔。
我們當然希望那個性侵幼女的禽獸,能遭到千刀萬剮、五馬分尸的酷刑。
我們也無法在案件發(fā)生后,指著尸骨未寒的受害者說“怎么這么傻,竟然去自殺,活下去才能懲罰人渣”。
但,我們又不得不直面這樣一個真相:
壞人不會絕跡,教育總在缺席。
其實,早在2019年9月,小小的媽媽朱琴華,就在女兒手機里,發(fā)現了邱吉林給女兒發(fā)色情視頻,也知道了女兒可能和陌生男子在交往。
但“家丑不可外揚”“孩子還在讀書”的羞恥心,讓她只是刪除了女兒手機里的那個壞人,卻沒有采取更好的措施,讓女兒徹底遠離悲劇。
邱吉林隨后又聯系上小小,進行各種威脅和控制,直至后來小小懷孕,悲劇發(fā)生。
小小媽媽的后悔
孩子18歲之前,為人父母,我們真要當好麥田的守望者。
這是監(jiān)護的權利,更是養(yǎng)育的責任。
不要等追悔莫及,才發(fā)現自己的失責。
③越是普通人家的父母,教養(yǎng)的責任越重。
越是普通人家的父母,越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和身體健康。
現實的悖論在于:
普通人家的父母,因為忙于生計和壓力,對孩子的關注偏偏很少。
我在日常咨詢中,接觸到的被性侵的孩子,多半是父母缺席的底層家庭。
為什么?
因為欺軟怕硬是人性的弱點。
就算是惡魔,也非常明確地知道,傷害權貴和上流,將付出更大代價,而對忍辱負重、無權無勢的平凡人家來說,他們更容易脫罪。
當然,不管貧富,不管在哪個階層,孩子和生命都是平等可貴的,都是不容肆意傷害的。
這里主要表達的是:
平凡人家的父母,在巨大生活壓力面前,請多多體察孩子的細微變化。
因為,越是艱難的平凡人家,越經不起傷害和折騰。
④父母日常的守望,才是孩子最后的力量。
以前的時候,面對此類的案件,我總是大聲對孩子們吶喊:
“遇到危險和壞人,一定要記得和爸媽說啊。
他們那么愛你,有權利聽見你的呼救。
和父母一起想辦法,才能把壞人送到監(jiān)獄!”
但后來,我聽了越來越多受傷孩子的傾訴后,一直思考這樣一個問題:
為什么,這些孩子在遭到外人的戕害,或跌落抑郁的低谷后,寧愿獨自承受,一味沉默,甚至自傷自殺,都不愿向身邊的大人求救?
答案是:
長久以來,身為撫養(yǎng)者的父母和我們的孩子之間,壓根兒就沒有建立親密和溫暖的鏈接。
父母沒有在瑣碎而庸常的日日夜夜,用接納寬容、陪伴支撐,在孩子心頭培植一種積極的信仰:“我不怕,我有爸媽,他們會和我一起想辦法!”
當孩子遇到危險傷害時,他們就不會向大人求助,而是在習得性無助里,被自動化的大腦指揮著退縮到晦暗角落里:“都是我的錯!我說了也沒人相信我!我是糟糕的,我不配活著!”
為人父母,我們日常生活中,通過一言一行、一菜一湯、一樁一件小事,在孩子心頭培植的或消極或陽光的信念,才是原生家庭對孩子最大的影響。
這,決定了我們的孩子,在最重要時刻,是萎縮下去,還是搏擊向上。
需要提醒的是:
父母只是源頭,家教只是起點。
時代的善意、社會的保障和法律的公平,也是孩子一路前行一路奮戰(zhàn)中,需要的保駕護航。
離開了父母和家教,孩子就失去了扎根的土壤。
離開了國家和法律,孩子就失去了向上的陽光。
父母的有效陪護,社會的互助善意,法制的公平彰顯,是每個孩子都該得到的三個禮物。
所有的關注和發(fā)聲,所有的書寫和提醒,都是為了這3個禮物,能送達孩子們那里。
及時且公平。
也愿你們【分享】出去,和更多人一起發(fā)聲。
— —結束,是另一種開始——